1作者简介
白居易(772~846),唐代诗人。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。在文学上,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。其诗语言通俗,人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和元稹并称“元白”,和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辛弃疾(公元1140年-1207年),南宋爱国词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人。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一生力主抗金。
2相关背景
《乐府诗集》是汉朝、魏晋、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。内容十分丰富,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,主要辑录汉魏到唐、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,共5000多首。它搜集广泛,各类有总序,每曲有题解。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,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民歌《木兰诗》。
《观刈麦》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。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(805年)至元和二年(806年)间,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(今陕西省周至县)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、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。
《破阵子》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。辛弃疾21岁时,就在家乡历城参加了抗金起义。起义失败后,他回到南宋,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。他安定民生,训练军队,极力主张收复中原,却遭到排斥打击。后来,他长期不得任用,闲居近二十年。
3中心思想
《木兰诗》: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,女扮男装,替父从军,在战场上建立功勋,回朝后不愿作官,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,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、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。
《观刈麦》: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,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,也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。
《破阵子》:通过梦境回忆少年时驰骋沙场,表达词人完成统一大业的崇高理想,杀敌立功的雄心和报国之志;以及壮志难酬而身先老的忧愤与叹息。
4句式
①省略句:愿为市鞍马。(愿为‘此’市鞍马”,“此”指代父从军这件事。)
②倒装句:问女何所思(“何所思”是“思所何”的倒装。宾语前置。)
小编推荐: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《童年的朋友》知识点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《毛泽东词二首》知识点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《录音新闻》知识点
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:mw7482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