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.犹典范,标准。
清吕璜《与吴仲伦先生书》:“輒翘想先生治古文,以昌黎韩氏为帜志,而不欲舍绳尺以耀其才。”
b.犹旗帜。
清曾国藩《欧阳生文集序》:“当乾隆中叶,海内魁儒畸士,崇尚鸿博,繁称旁证,考核一字,累数千言不能休,别立帜志,名曰汉学。”
2、帜羽[zhìyǔ]
羽饰之旌旗。
清姚鼐《与张荷塘论诗》诗:“不期得吾心,君先树帜羽。将扫妄且庸,聊示白与甫。”
3、旗帜[qízhì]
a.[banner;flag]∶各种旗子的总称
鲜红的旗帜迎风飘扬
b.[stand;colours]∶比喻有代表性的某种思想、学说或政治力量
4、赤帜[chìzhì]
a.红旗。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选轻骑二千人,人持一赤帜,从閒道萆山而望赵军。”元成廷珪《送谢太守》诗:“双螭交赤帜,五马挟朱轮。”《说岳全传》第三六回:“赤帜红旗映日光。”
b.今指无产阶级的革命旗帜。
柳亚子《存殁口号》之一:“神烈峰头墓草青,湘南赤帜正纵横。”李少石《祝董老六十大寿》诗:“地缺山崩六十年,高张赤帜独当先。”赵朴初《洪湖曲·吊贺龙同志》:“坚持赤帜不可夺,烈焰飞腾湘鄂西。”
c.比喻太阳或太阳的炎威。
宋范成大《新岭》诗:“曈曈赤帜张,昱昱金鉦上。”元舒頔《金陵怀古》诗:“玉驄声断乌臺寂,赤帜阴移画省深。”元王恽《苦热叹》诗:“炎官张火伞,屏翳扬赤帜。”
d.比喻榜样,典范。
宋岳珂《桯史·一言悟主》:“﹝范石湖﹞悟主以一言之顷,理明辞正,虽不能终格,犹足为公议立赤帜云。”明王世贞《艺苑卮言》:“《大风》三章,气笼宇宙,张千古帝王赤帜。”清李玉《清忠谱·谱概》:“一传词坛标赤帜,千秋大节歌《白雪》。”
e.比喻领袖人物或领袖地位。
《宋史·司马光传》:“光才岂能害政,但在高位,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。韩信立汉赤帜,赵卒气夺;今用光,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。”明杨慎《升庵诗话》卷七:“艺苑则李怀麓、张沧洲为赤帜。”清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下·科诨》:“使粲花主人及今犹在,奋其全力,另製一种新词,则词坛赤帜,岂仅为若士一人所攫哉!”
5、标帜[biāozhì]
a.记号,标志。
《唐律·厩库律·畜产觝蹹啮人》:“诸畜产及噬犬,有觝蹹啮人,而标帜羈绊不如法,若狂犬不杀者,笞四十。”《新编五代史平话·周史下》:“大梁城中迫隘,欲展外城,先立个标帜,候今冬农隙之时,兴工板筑。”巴金《坚强战士》:“板门店上空的银色光柱也明亮地在西边现出。那是停战谈判会场区的标帜。”
b.独树旗帜。
明李贽《德业儒臣前论》:“彼谓軻之死不得其传者,真大谬也。惟此言出,而后宋人直以濂、洛、关、闽接孟氏之传,谓为知言云……好自尊大标帜,而不知其詬诬,亦太甚矣。”
c.榜样。
清方以智《东西均·名教》:“不过因导节制,以楔出楔,多方以误之,分途以迷之,使天下少作它恶焉斯已。自技艺之专家,以至道德之标帜,皆误人、迷人之方也。”
6、易帜[yìzhì]
[changeflags]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,指改变政治方向、宗旨或投向对方
7、汉帜[hànzhì]
a.汉王刘邦军队的旗帜。
《汉书·韩信传》:“拔赵帜,立汉帜。”
b.汉人军队的旗帜。
唐李约《从军行》:“游军藏汉帜,降骑説蕃情。”黎元洪《檄山东文》:“陟泰山之巔,挥吾汉帜;决黄河之水,涤彼胡氛。”
c.汉学的标帜。
清皮锡瑞《经学历史·经学复盛时代》:“惠戴诸儒,为汉学大宗,已尽弃宋詮,独标汉帜矣。”参见“汉学”。
8、旌帜[jīngzhì]
旗帜。
《后汉书·刘盆子传》:“寳从后悉拔赤眉旌帜,更立己幡旗。”《新唐书·令狐綯传》:“时浙西杜审权使票将翟行约率千兵与湘会,未至而湘覆,贼伪建淮南旌帜诱之,亦皆陷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十七回:“门旗开处,只见一队军马,打龙凤日月旗旛,四方五斗旌帜。”
9、幡帜[fānzhì]
亦作“幡织”。旗帜。
《汉书·陈汤传》:“望见单于于城上立五采幡织,数百人披甲乘城。”颜师古注:“织读曰帜。”《后汉书·马防传》:“去临洮十餘里为大营,多树幡帜。”《后汉书·西域传·大秦》:“乘輜軿白盖小车,出入击鼓,建旌旗幡帜。”《孙子·计》“曲制”三国魏曹操注:“部曲、幡帜、金鼓之制也。”
10、麾帜[huīzhì]
将帅的旗帜。
《吴子·论将》:“旌旗麾帜,所以威目。”《新唐书·王式传》:“式发自光福里第,麾帜皆东靡,猎猎有声。”《宋史·兵志九》:“旌旗麾帜,各随方色。”
11、招帜[zhāozhì]
a.招旗。
郭沫若《南冠草》第四幕:“左侧一座酒家,前有瓜架,着瓜甚多。招帜上标出‘憨憨泉’三字。”郭沫若《虎符》第五幕:“唐雎右手持杖,左手执一白色相士招帜。”
b.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。
李大钊《俄国大革命之影响》:“吾之东邻,寺内内阁之成立,即以是为招帜者也。”